Wednesday, March 21, 2007

牽掛麵線

幫某機上雜誌(Mar~Apr)寫的文章。只是,三月都過了三分之二了,我還沒看到雜誌哩……

     ***     ***     ***     ***
憶中第一碗麵線是小學一年級過生日時母親特地煮的豬腳麵線,大大一碗不但看了就有點飽,而且麵線糾結亂纏,不善用筷的小朋友實在難以應付。父親對我拿筷的蠢樣極為不耐,很想破口大罵,母親為了緩解氣氛,說了麵線拉得越高越長,表示長壽的涵義。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麵線於飲食之外的意義,但生日中最精彩的永遠是唱歌吹蠟燭吃生日蛋糕的儀式,麵線逐漸被淡忘。隨著年歲漸增,生日儀式越來越簡略,很多時候甚至連生日都忘了。

即使對於生日吃麵線僅存印象,可吃豬腳麵線去霉運的習俗卻總記得,平常逛夜市也不免注意小吃攤的的大腸麵線、蚵仔麵線。尤其秋涼冬冷時節,熱呼呼冒著白煙的麵線真真切切就像「溫飽」二字,清甜的高湯、稠稠的紅麵線和鮮美的蚵仔,加上幾滴微酸的黑醋,簡樸卻也色香味俱全,不但暖胃,也暖了身心。

麵線雖是常見的台灣小吃,卻不能等閒視之。它可說是「平凡中的不平凡」--烹煮簡單快速,不需技巧也能輕鬆完成,相當方便。由於柔軟易咀嚼,適合小孩跟老人食用。麵線交織牽引,以筷挟食時拉高拉長,具有喜慶綿延無盡的象徵,因此成為祝壽、婚宴、過年時,桌上一定會出現的菜式。

麵線出現的場合如此多,跟麵線有關的台語俗諺也不少。像是形容做人沒誠意、裝模做樣或隨口說說的「用豆腐磕頭、用麵線吊投」(用麵線上吊的意思),比喻糾纏不清的「圓仔炒麵線」都十分生動有趣。年俗中提及的「初七麵線吃到飽」和童謠歌詞「七的蚵仔煮麵線」則顯示出它與生活的息息相關。

麵線在清朝時隨閩南先民傳入台灣。泉州、漳州的麵線在製作時加入米糠,福州派則沒有,因此前者會使湯頭較為黏稠,後者比較能維持湯頭清淡。由於泉、漳的麵線作法先傳入台灣、歷史較久,所以被稱為「本地麵線」,而福州作法的麵線就被叫做「福州麵線」。

手工麵線要經過搓、揉、捏、擠、壓、拉、甩……等製作程序,還要天然日曬,才能得到天地人合一的好風味。在崇尚傳統古法與精緻手工的今天,難得的手工麵線因此成為特色食品,如金門的馬家麵線就是觀光客心目中最實惠的紀念品兼伴手禮。白麵線蒸過後變成的紅麵線,雖然Q度略減,但更為耐煮,長時間加熱無損美味,最適合早昔因應農忙大鍋烹調之用。

作為主角的麵線工序繁複,身為靈魂的湯頭也馬虎不得,用雞骨、豬骨熬煮的大骨高湯是基礎,有些店家會再加柴魚、海帶或蝦米、魚乾增添鮮味。至於原本是加料的蚵仔跟大腸在強調「料多味美」的口號下,甚至比麵線還搶眼,雖有些喧賓奪主的嫌疑,卻成為許多食客判斷是否物超所值的基準。有趣的是,有店家也符合「多元化」趨勢,提供各種加料:蚵仔、大腸、肉羹、花枝、貢丸……都來一點,讓麵線看起來熱鬧豐盛。

儘管每個人在乎的「好料」不太一樣,然而麵線好吃的最後關鍵在於最後畫龍點睛的醬料卻是一致共識。黑醋或蒜泥醬油、蒜酥是許多人心目中的「王道」,吃到一半再加點辣椒醬換個口味更是完美句點。而醬料也是麵線店家的獨門絕招,每家都強調「自製」、「秘方」,讓吃上癮的人每每非此不吃、成為忠實主顧。

10 comments:

Gorilla said...

我的大舅媽
也是賣"麵線糊"賣到出名的呢!

說到這個
突然很想拿最近找到的
還可以的 Modena 巴薩米克醋
加到麵線糊裡面
搞不好會很柔和~

可惡啊!!!
我又在波蘭...

小(老)學生tess said...

用balsamic vinegar加在麵線糊…
味道應該是不錯,但成本不會太高嗎?

看來猩猩兄嗜好美食是家學淵源呢
你該把你家族的"在地美食"情報分享一下吧

Gorilla said...

喔?? 麵線糊 也可以算家學淵源嗎??
不過同樣的東西
大舅媽準備給我
我煮完之後 味道就是不一樣
差一味!~

說到麵線糊喔
從我小時候 某一年開始
大舅媽不知道為什麼要賣麵線糊
(貼補家計嗎??)

然後他們就在自家宅院面對馬路的方向
開了一攤麵線糊
最早期的時候
還賣臭豆腐(是大大一塊 炸得酥酥的)
中間挖洞 放入蒜泥跟醬油

本來跟他說要切開再炸的
一看到 差點昏倒
怎麼會變這樣...
後來才知道 中部不那樣吃的~

後來臭豆腐很快就沒賣了
不知道是不是太麻煩還是怎樣

如果你有去北斗的話
假使想去試試看
在舊農會旁邊 光復路上
問一下 應該會問得到
夾在中華路跟北斗分局(警察局,屢破奇案的那個分局)之間(這之間很大一段喔)
多年前有人想花20萬去學配方
大舅媽說不傳授就不傳授

我記得好像是每天差不多AM11:00會出爐一次
可能45分鐘就會賣完"一鼎"
要到下午"好像"(這個不確定)2:00 or 2:30左右
會再出爐第二次
總之賣完就沒

好像很多人 都是五碗十碗包走的
沒有招牌
店面小小舊舊的
裡面有幾張 標準麵攤的桌子
表面還為剝落的那種
可是東西還蠻好吃的
沒有其他附屬產品
就一種 不是大腸麵線
也不是蚵仔麵線
是放魚漿塊的那種

我看過製作過程
很花功夫...
紅麵線弄來還要先整理過
自己煮魚漿塊
還要弄湯頭...
自己做油蔥酥...
反正好像東西都自己來
可能只有麵線黑醋跟鹽不是自家生產吧

以北部的價錢來看
應該算很便宜
不過多少錢真的不知道
因為 大猩猩每次去 都吃霸王餐... :P

如果小學生您不嫌棄
下回有經過 如果時間碰巧的話
歡迎去試試看(不過報大猩猩的名字也不會有優待啦,因為,沒人知道什麼是大猩猩)

BTW, 加Modena Balsamic Vinegar 喔
反正 自己要吃的 也加不了多少
這次遇到的這瓶好醋
今天把他拿來淋在草莓上
真的還不錯
這是Balsamic Vinegar
一種很經典的吃法

真的要吃好的話
從來也不算成本的

我吃東西 分兩種
一種是吃巧
一種是吃飽

吃巧 會打開味蕾開關
那時候 整個人會採用絕對味覺
來評斷食物

吃飽 只有肌肉跟關節是活動的
其餘處於反射狀態
有塞東西進去就可以
大腦的味覺區是不工作的


算成本 就會想要開始吃豬食...
才不會用那種醋咧
塔城街小吳牛肉麵
醃泡菜那種工業醋酸做的泡菜
就很好吃了(其實我還蠻愛那個味道的!)

小(老)學生tess said...

可惜我是窮鬼+懶鬼
很少離開台北市
不過…道地又好吃的小吃似乎都不在台北,對吧?

麵線糊還放魚漿塊,聽來算是料多的
我以前在北港吃的就是…很純粹的麵線糊ㄟ

說到小吃攤的黑醋
台北孔廟附近有家賣魚皮羹、肉羹的小店用的黑醋挺不錯的
稱不上很香,可是沒有醋酸味,更沒有雜味
比我家這邊小籠包店的醋好吃太多了
央求肉羹店老闆賣我一瓶
他大概怕我是商業間諜,死都不肯答應

Gorilla said...

大概
老闆的鼻子也很靈
知道你身上有記者的味道!

小(老)學生tess said...

哈,老闆拿出醋再我面前虛晃一招
雖然有瞄到醋瓶子的標籤
可是回家後google不到任何資料,殘念!

Anonymous said...

國中時每天搭車從山村到花蓮市求學,回到家都已經晚上七點多,母親怕我餓,每天給我五元吃點心。

我幾乎每天都貢獻給麵線攤,不用瓦斯爐卻用相思炭,這是它讓我至今不解的獨特偏方,加蚵四元,大碗三元,小碗兩塊錢。陪我走過青春期的麵線,哈哈!

小學生說的對,醋好麵就鮮,如果再加一小撮笎荾那就是極品啦。

奇怪,有些記憶中的滋味,竟然就這樣一直留在你的味雷上,不會消失,那是因為真的好吃,還是一種緬懷青春的移情作用呢?

小(老)學生tess said...

雖然您說的是我沒嚐過的味道
不過,用相思炭聽起來很讚ㄟ
還可以響亮稱呼它是"炭燒麵線"哩

> 再加一小撮笎荾那就是極品
您應該是只加黑醋跟芫荽吧
還是黑醋+芫荽+大蒜呢?

我吃過最好吃且念念不忘的甜點,是小時候吃的派
自己覺得…那是真的好吃
但我也承認有點記憶加分的緣故

Gorilla said...

那種在地小廠
一定Google不到的啦~
別殘念...

回憶 不管酸甜苦辣
都會讓過去的食物變得很特別
尤其那種再也找不回來的店家
永遠不會出現的賣麵阿伯
好像 他們的東西 都特別的好吃

人的記憶 真的會讓東西 扭曲得很可怕...

小(老)學生tess said...

> 尤其那種再也找不回來的店家
> 永遠不會出現的賣麵阿伯
> 好像 他們的東西 都特別的好吃

嗯嗯,就是因為再也找不到吃不著
只好長大後試著自己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