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天燈的英文,微妙

印象中去年某中翻英 case 就有這一詞,當時急著交貨,査過就拋諸腦後。只記得天燈的英文不只一種說法,決定趁現在閒來無事再找一遍,順便記下,也算應景(本週日 March 4 就是元宵節)。

檢索網頁出現最多次的說法是「sky lantern」,新聞局介紹節慶的英文網頁這麼說,世新大學英文教學也採用這個講法。不過就算一樣用 sky lantern,放天燈的「放」這個動詞也沒個準:有人用fire,有人用 release,有人用 fly。天燈排名第二的英文說法是「heavenly lantern」,其實我看到 heavenly 這個字有點傻眼,可是它竟然出現在觀光局網站,且是年度五大活動之一。至於以後要不要用這個說法,敝人可能……要考慮一下吧(~_~ !)

既然査了「北天燈」,那「南蜂炮」也不能忽略。前面提及的新聞局英文網頁提到蜂炮時,用的是「fireworks display」;不過英文報紙 Taipei Times 外籍記者寫鹽水蜂炮的 文章 中用的是「fireworks festival」,大概是因應當時有辦什麼蜂炮節之類的活動吧。另一派說法味挺有趣,為強調中文蜂炮的「蜂」字,用了「beehive」這個字--但也找到兩種講法:觀光局網站曾出現 Beehive Fireworks;至於這個 Beehive Rockets Festival 看起來有點嚇人、但曾經親臨蜂炮現場的人可能會覺得 rocket 這個字也沒錯……

至於近年在元宵活動也闖出名號的台東炸寒單,英文說法只有一種:blasting Handan

Sunday, February 25, 2007

本日午餐:炸牡蠣丼



農曆年假期已進入尾聲,我家的年菜卻還沒吃完,很多菜都在「年年有餘」狀態……害我好想換口味。

幸好想換口味的不只是我,老媽也覺得需要暫停一下。趁昨天下午稍有陽光出門走走--沒走多遠啦,去百貨公司超市罷了。回家後老媽調了麵糊炸牡蠣(勉強算「天婦羅風」),我找了一瓶日本燒酎來配,滿足~~

今天中午用昨晚沒吃完的炸牡蠣放在熱熱白飯上,淋些醬油,加點柳橙皮,弄成炸牡蠣丼,覺得挺美的,就用老媽的數位來拍張照(^_^)。醬油用最近買的 丸莊壺底油清,聞起來雖有點豆豉味,但味道甘醇,不會死鹹,還不錯!

說到炸牡蠣,想起以前去日本旅行,在東京車站的麵店看到かきあげ,一心以為是炸(あげ)牡蠣(かき),還覺得挺便宜的。沒想到送來一看,怎麼半顆牡蠣也沒有?!後來才曉得天婦羅料理中的かきあげ是麵糊混合貝柱、花枝、小蝦以及蔬菜下去炸,常看<料理東西軍>的人就知道,它通常被翻譯成「炸什錦」。


Saturday, February 24, 2007

好望角到此一遊照

前面說過旅遊雜誌的採訪工作完全沒有想像中輕鬆,因為畢竟這是工作,並非玩樂。而另一件跟想像中不一樣的就是:去哪兒出差其實沒什麼優先選擇權。尤其我擔任的是執行編輯,之所以輪到出差是因為記者全都沒空,需要我支援,怎麼能挑三揀四。

所以,雖然我這個怕熱懶人連東南亞都不想去,非洲當然也從未出現在我的旅遊目標名單,但因緣際會卻讓我參加媒體團跑了一趟南非……我想這應該是這輩子空前絕後、唯一一次踏上非洲大陸吧。

由於工作中照舊忙著拍照,而拍的片子全部繳回公司,結果自己什麼都沒留下。幸好當時媒體團一位好心且細心的記者準備了一台拍紀念照的傻瓜相機,還幫我拍了些照片,讓我總算有張到此一遊照,證明「我有去過好望角」的啦~~

過年期間陰雨綿綿,想起去南非時太陽大到常要戴墨鏡,就借了老媽的數位來翻拍照片。一方面不想「露臉」,一方面也顧及當時同行者的隱私權,因此照片處理過才放上來,實際拍照地點如下(圖片來源在此 網頁 左下角)。


Thursday, February 22, 2007

about Chien-Ming Wang:英文報導一則

大聯盟春訓開始讓媒體終於有機會看到阿民,也讓年假期間的新聞總算有更新的時候。台灣媒體把焦點放在阿民身上很正常,不過多少有膨脹的嫌疑,還是看看阿兜仔的報導才算數:目前看來,外國記者對洋基隊關心的話題,除了幾位球星的續約,主要還是討論新來的日本投手井川慶表現如何。

不過,還是有人為阿民寫了一篇報導。以下是 New York Daily News 體育記者ANTHONY McCARRON的文章。


Bombers' hidden ace
Wang back to work, but few really notice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February 18, 2007】

AMPA - When Chien-Ming Wang flew home to Taiwan for a two-month stay during the offseason, hundreds of fans were waiting at the airport. When he pulled up outside his parents' home, more fans were standing outside.

Autograph seekers dogged Wang's every step when he tried to go out, which meant he needed bodyguards. "Too crazy," Wang said. "It was a mess. I couldn't go anywhere."

But when Taiwan's biggest baseball star arrived at Yankee camp last week, there was little fanfare. In any other camp, the appearance of an ace would be big news, but it wasn't for Wang, who tied for the major-league lead in victories last season with 19 and was runner-up to Johan Santana in the American League Cy Young voting.

Wang is a quiet guy, and there have been other stories swirling around the Yanks - Mariano Rivera's contract snarl, Mike Mussina's make-up meeting with Carl Pavano, the will-he-or-won't-he-return Bernie Williams saga and Steve Swindal's DUI arrest.

And there are more popular stars - while Wang and the rest of the Yanks' projected rotation threw off five bullpen mounds, fans nearby mostly ignored Wang, instead yelling, "Welcome back, Andy" to re-signed lefty Andy Pettitte or telling Jorge Posada he looked good.

Wang prefers the anonymity. "Pitching is my job; that's all I care about," he said.

"If he doesn't say anything, you think he's missing and you think you have to go look for him," said pitching coach Ron Guidry. "He's not a highlights type of guy. He takes more pride in doing the job than talking about it."

"He's been flying under the radar for a year and a half," Mussina added. "He doesn't say much. He's got a goofy smile when you talk to him. It's how he is. He doesn't do anything flashy, strike out 10 a game, but it doesn't mean he can't pitch."

Wang's talent was evident again yesterday, even though it was only the second time he's thrown off a mound in camp. His renowned sinker dipped through the strike zone, causing catcher Ben Davis to whoop, "Way to go, Wanger" on several occasions.

"I don't know how you can make a ball move like that," Davis said later. "It's amazing how good that pitch is. He's got a gift, that's for sure."

Wang was less impressed, at least for the day, saying, "It's the first time this offseason the ball moved."

After a hectic November and December in Taiwan, in which he made numerous public appearances, sat for several press conferences and did commercials for Nike, Ford, a Taiwanese bank and a computer company, Wang went to Arizona for a month. For the past three years, he has worked out at Fischer Sports, a training facility in Phoenix.

There, he got away from his busy winter, slipping back into the anonymity he likes while getting into what he called the best shape of his life.

"I want to build on last year," Wang said. "My arm is stronger and I'm in better shape."

Wednesday, February 21, 2007

難忘北海道美味:帆立燻油漬

過年前突然想起這個來自北海道、超超超好吃的「帆立燻油漬」,日文寫成「ほたて燻油漬」。

旅遊雜誌工作偶爾也會讓人覺得「還不錯」大概就是這種時候吧——每年接近台北國際旅展時,非常重視觀光報導的日本單位多少會來拜訪一下社長、總編,如果有伴手禮的話,當然是當地的特產
——這個「帆立燻油漬」就是某年來自北海道道北地區的單位帶來的。

去過北海道好幾次,卻從沒吃過。想來原因無非是此物價格不菲,再者好像也不太常見。一般會看到的干貝乾物零食,大多長得就像我們會拿來做菜的干貝or瑤柱;味道較甜、有個別包裝的是旅行團導遊拿出來在遊覽車上賣給你的「干貝糖」,在紀念品店也會看到。另外就是新幹線列車上販賣,拿來下酒,五、六顆一小包的那種。

紀念品店賣的個別包裝干貝,由於製造商不同,品質也不太一樣,調味和軟硬度都要碰運氣,所以最好先試吃、問過價格才買。至於新幹線車上賣的干貝,因為顏色和樣子長得跟市場賣的很相似,而且也不便宜,所以沒試過(看起來就覺得頗硬、要用力咀嚼的樣子)。

話題回到帆立燻油漬。當訪客離開後,大家繼續埋首工作,總編在晚上加班時拿出這盒讓大家分著吃。因為沒有圖片中的那麼大盒,大概每人分到一粒。可是這一粒燻油漬干貝讓大家都發出「好吃」的聲音
——不僅充滿干貝的鮮甜,恰到好處的燻油漬使得干貝沒有腥味,而且保留了飽滿柔軟的狀態,多汁的滋味——真是人見人愛的好味道啦!

隔年我離職後立刻飛去日本旅行,拜訪當時住在兵庫縣的朋友,去看看從前出差認識的前輩推薦的高山市,為了好好利用 JR Pass,更非到北海道不可,即使只能在函館「沾個醬油」也好。那趟函館旅行的 omiyage 就是買盒帆立燻油漬囉(其實還有同事託買 ^^" )~~

怪的是我四處逛都沒瞧見,直到臨走前才在車站附近一家飯店附設的紀念品店看到這個有金色盒子包裝的帆立燻油漬。由於得來不易,回台北後我小心收在冰箱一次吃一顆【os:搞得好像吃Godiva巧克力喔,可見我是窮人】,但過年時想好好享受,就拿出來跟老媽配清酒,不到半小時吃光光。

從那以後,再沒去北海道,也沒機會買這難忘的帆立燻油漬了。

*圖片來源:北海道物產店網站

ps:在 yahoo japan 找了找,發現製作這種產品的商家不只一個……
  日本訪客致贈的是這家的產品,因此我買的也一樣。

Monday, February 19, 2007

除舊佈新,過年倦怠

雖然平時 case很少,說也奇怪,過年前卻常要趕工作,而且好幾年來都是這樣。比起去年趕在除夕前最後一個上班日把稿子email出去,今年在除夕前兩天把稿子清掉,已經好很多了。可是,交完貨那天趕著去銀行辦事,隔天居然接著遭到老妹行動電話遙控,使喚我去 IKEA 買東西,等著交給妹夫帶到金門……

離譜的是,據說會在半夜現身、在我家住一宿、然後清晨要去松山機場排補位的妹夫居然一直沒出現,害我白白等了一個晚上。而且我還擔心妹夫是怕來我家睡不慣、已經在自己家睡著了,等到天亮才敢發簡訊問他到底來不來拿東西,沒想到迅速得到簡訊回覆說不過來,然後就沒消息了。

因為不想帶著憤怒睡覺,所以暫時忘了這事。睡醒還得趕在收垃圾時間截止前,把廚房和浴室的毯子跟門墊換成新的,然後將垃圾打包丟掉。接著陪老媽去百貨公司超市買水果,但沒看到什麼好買的,可又覺得跑了一趟沒戰利品很無趣,就押著老媽逛了賣衣服的樓層,幫她添了件外套。

就算沒大掃除,不過除夕這天家裡會拜拜,拜完總是要收拾清理,也算是小掃除——八成是年紀大了不中用,三兩天輕微程度的shopping提東西+cleaning不斷洗抹布也能令我身體痠痛……可是收拾完畢還要沐浴更衣,再趕去阿嬤家吃年夜飯。儘管行動常偷懶,但情緒上可能比趕貨中更加焦慮,時不時還會胃痛呢~

總之,除夕也過了,就來休息幾天吧。然而,左鄰右舍開心過年的歡樂音效猶如杜比環繞(Dolby Surround),大人玩牌吆喝、小孩玩遊戲鬼叫、各家的狗也興奮亂吠……唔,還真是熱鬧的農曆新年哪! :T_T:

敬祝各位 新春愉快,好運連來 ^_^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超級舊作:深入的報社記者vs.粗淺的雜誌社「攝影師」

這篇真的是超級舊作,但卻是我個人無厘頭小遊記的第一號。原本只是給同事當娛樂,後來竟流傳出去,害我擔心會被「蓋布袋」。總之,重貼的主要目的,只是希望觀眾別誤會旅遊記者是免費吃喝玩樂的美妙差事。

     ***     ***     ***     ***
2002初秋去日本出差,媒體團有來自''大家手拉手"報跟"麥當勞叔叔"報的兩位報社記者,以及包括敝人在下我三家不同雜誌社各一位編輯。大家都是第一次見面,照理說無冤無仇也無喜無憂,不過打從第一天出發,兩位報社記者就完全不太甩我們三個雜誌社的編輯。

由於邀訪單位約集合的第二航站1樓其實是入境大廳,所以以為3樓出境大廳才是集合地點的我,在等了一陣子 + 電話聯絡後,還是乖乖拎著行李去1樓集合,其他跟我一樣先到機場的兩位雜誌社編輯也是如此。可是距離集合時間5分鐘前,報社記者說她二人剛到出境大廳,懶得下樓會合再上樓。既然時間也差不多,我們也就乖乖上去劃位托運行李。

本來我對於誰先表示交換名片是沒什麼感覺,可是兩位報社記者看到我們什麼也沒說,只跟邀訪單位的小姐打招呼,一直到我拿出名片走到她們面前了,她們才開始翻出名片來交換。後來甲刊編輯透露,其實她以前曾分別跟兩位報社記者出差,不過"大家手拉手"報記者卻一副完全不認識她的樣子,"麥當勞叔叔"報記者也只是保持禮貌限度說「不用換名片了吧~」

行程第一天是搭機跟晚餐的歡迎餐會,第二天開始工作,就開始發現報社記者真的粉「深入」。

比方說,搭船遊湖問船票價格與遊湖時間……等等。這些問題不是不好,只是人家觀光單位有給資料,就算不事先看,回家看也知道了;再不然時間又不是很趕,賣船票那裡就有寫(也有資料拿),何必一定要問呢?

接著當地導覽人員開始解說,因為提到地名因時代而改變,不免也提到歷史,兩位報社記者雖然明明不清楚日本歷史,可是卻很有幾十年前參加聯考的精神,硬是要問日本歷史的xx年是西元幾年之類的「質問」。於是光背日本歷史就很花腦力的導覽人員也逐漸不行了,換算來換算去差點歷史都背不出來。而我們三個雜誌社編輯覺得歷史年代的問題真的有點太細(況且這仍然是想找就找得到的資料呀),再加上好不容易有一點陽光出現,不趕快拍照怎麼行--因此我們就悄悄走開,各自去船頭或船尾拍照。

原本我覺得報社記者這樣拼命問問題也好,當地解說員一直要回答才不會覺得無聊沒事做,沒料到從此開始,我們三個雜誌社編輯就踏上攝影師之路……

相信各位觀眾都知道,報紙和雜誌對照片質與量需求是不同的。況且我們三個雜誌編輯在不是專業攝影師的前提下,為了避免閃失,相同景物至少要拍兩張以上,碰到光線較暗還有拍餐點的時候,也得搬出外接閃光燈跟腳架,但兩位報社記者只消掏出傻瓜數位比一比按一下,既不用像我們得拿這麼重的道具,更不必像我們要多試幾種曝光組合【嗯,好啦,誰叫我窮,沒有數位相機呢?】

不過就在這開始正式工作的第一天下午,"大家手拉手"報記者竟然發表高論,說啥反正雜誌社給底片又付沖印費 ,所以我們在雜誌社工作,用力拍是應該的,哪像她們要自己買相機、底片跟沖印費也都自己負擔,所以她們儘量用數位拍。而且我們雜誌編輯不像她們報社記者有每天截稿的壓力。 這時乙刊編輯只是客氣地回答:「可是我們的薪水比報社低很多耶。 」

事實上,我們三個都是月刊的執行編輯,相機跟攝影配備都是自己花錢買或借來的,每個月工作流程大致如下:上旬出差,中旬整理出差拍的片子還要寫稿(寫的還可能是八百年前出的差),下旬截稿期要發稿、跟美編作稿到看樣看藍圖出刊……。每個月至少有一個禮拜在公司熬夜甚至看日出,到底哪裡比大報社記者輕鬆?我真的看不出來 @_@

最令我們三個雜誌編輯生氣的是,這兩位報社記者每次都自己搶著拍照,拍完了不走還站在那裡問問題。我們剛開始並不想趕她們,可是她們沒完沒了,要拍照的我們只好自己找角度避開,但往往就在總算避開她們,正要按快門或是才剛按的那一秒--報社記者的背或屁股毫不在乎地撞到我或是出現在我的鏡頭前,害我浪費底片。而她們連聲對不起都沒說,甚至一副完全沒事的樣子!有了一兩次前車之鑑,我們三人拍照更是謹慎地等她們拍完走開,然後才輪流找角度拍。於是乎,拖延行程時間的就變成我們,也於是乎,日本人都把我們三個當作只會拍照、不會問問題的雜誌社攝影師,而她們二人才是正牌記者。

再回到記者發問的故事,剛開始報社記者問一些我知道答案的問題時,總是想先替她解惑,就主動告訴她。沒想到她裝作沒聽到,一定要翻譯問日本人,雖然答案明明就一樣,可是她只相信日本人的話。至於問題有多深入呢,以下舉例說明:

1.
在某城堡號稱千利休後裔的茶室,日方人員介紹茶室由來,"大家手拉手"報記者突然問:「以前的人在這麼小的地方買賣茶葉喔?」負責翻譯的小姐倒抽了一口氣,趕緊說:「茶室是品茶的地方,是辦公室的室,不是茶葉交易市場。」
2.
彷彿不甘示弱的"麥當勞叔叔"報記者也問:「為什麼茶室的門那麼小?以前的人都這麼矮小嗎?」在強忍住不笑的狀況下,我小聲說品茶時為了要隔絕世俗種種,特意從低矮的門進入茶室,讓人產生一種卑微之心。不過報社記者當然不要我的答案,所以翻譯也盡責地詢問,ㄚ日本人回的答案跟我的講的真的沒差太多。
3.
由於行程安排走自然步道,生物系出身的"大家手拉手"報記者更是認真跟在導覽解說員身邊提問,比如左前方是什麼樹?花何種樣貌、什麼時候開、什麼時候謝?這種樹葉會變紅嗎?什麼時候轉紅?為什麼葉子會變紅呢?
4.
聽到剛才最後那題,真的讓我們幾個雜誌編輯覺得「哇哩咧……還是去拍照吧」。沒想到接著還有「為什麼樹有點乾枯?是因為水分不足嗎?是木質部還是維管束怎樣怎樣……」真、是、夠、了!
5.
這不可思議的題目出現在行程第五天的晚餐哦,請注意聽好:「刺身是什麼啊?」算來我們至少已經吃過六頓飯出現「刺身」這道菜,所以這題真的令翻譯小姐無奈地指著生魚片回答:「就是這個。」"大家手拉手"報記者才恍然大悟地說,「哦,刺身是生魚片。」

接著再講一個小故事。

某天我們搭小火車,抵達終點後,由於該站建築頗有古意,因此大家都要拍照,取景的點大抵從我們下車的月台往對面拍攝。當兩位報社記者拍完,甲刊編輯架好腳架打算等報社記者走了開始拍,我也拿出腳架等著要拍,結果"麥當勞叔叔"報記者用英文對陪同的日方接待說「可以跟火車司機說、不用等我們大家都拍完才開車」,因為她「想要拍火車行經車站的樣子」。

聽了這話不行到極點的我忍不住講了:「火車真的不是在等我們拍照,它有固定行駛的時間吧。」但是"麥當勞叔叔"報記者十分冷靜地裝作沒聽到我的話,繼續用英文放話,而日方接待竟然也真的跑去站長室詢問,然後喘吁吁跑回來說:「對不起,這火車要再過17分鐘才發車,不能改變。」報社記者這才放棄,而我們「雜誌社攝影師」也才能開始拍照。

以上是丙刊編輯的出差報告。over

Sunday, February 11, 2007

麵線的英文,夾纏不清

之前寫米粉的稿子,刊登後發現客戶的英國顧問把較常看到的 rice noodle 改成 rice vermicelli--嗯,我想大概是因為 noodle有粗細不同,所以用 vermicelli 吧。【os:那 "rice angle's hair" 不曉得通不通?】

前陣子寫麵線稿子時,發現麵線的英文說法也夠夾纏不清的……

google到英文報紙 Taipei Times 有兩篇文章提到麵線。一篇是關於台北有些觀光夜市的小吃攤提供英文菜單,讓外國觀光客也能輕鬆看懂 menu,介紹中說了「蚵仔麵線」的英文 = vermicelli in starched soup with oyster。另一篇是由外籍記者撰寫、介紹台北幾家好吃麵線店的 報導,文中把「麵線店」音譯為 mian hsian shop;解釋麵線的部分則是這麼寫:麵線, a thread-thin noodle made from wheat flour….;但接著介紹店家時,又把英文店名簡潔寫作 "XXX Noodles",比方說連家豬腳麵線 = Lian Family Pig's Trotter Noodles。

實際上,google 次數出現最多的英文說法是 thin noodle,可我覺得這講法解讀後只是「細麵」罷了。然後也有些頗符合「麵線」字面意思,但看了又覺得恐怕不太對勁的寫法,例如某些食譜書的 noodle threads,鹿港某個小學網站寫的 string noodles。

台北市政府辦的美食週活動網頁,則不論粗細、吾道一以貫之:牛肉麵週是 beef noodle week,蚵仔麵線週是 oyster noodle week 。這種邏輯倒也算是"麵麵"俱到吧~(XD)

在觀光客心目中已經頗有名氣的 阿宗麵線,把自己的英文店名取為:Ay-Chung Floured-Rice Noodle--搞不清楚到底是賣米做的麵還是小麥做的麵?但英文網頁內文又寫 Ay-Chung vermicelli,果真莫衷一是。

至於我覺得還算詳盡的英文食材網站 Cook's Thesaurus 在 Asian wheat noodles 網頁提到一項跟麵線台語發音十分接近的 miswa = misua,卻說這是 "Filipino wheat noodles"!可是日本的麵線就名正言順照日文發音叫做 somen--害我又忍不住羨慕日本人,人家都犯不著為此傷腦筋,只要用羅馬拼音音譯即可,加上日本料理風行全球已久,很多阿兜仔還以為咱們的海帶是跟日本人一樣
「也」用昆布,白蘿蔔則是從日本傳來的大根呢~~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小洞

某處有個小小的洞

一開始它不過是略微的凹陷
後來,慢慢地漸漸地,凹陷一點點加深
彷彿石灰岩與水滴作成石筍石柱那般
經過秒秒分分刻刻時時日日月月年年
形成小坑形成小洞
不會滿溢不會淹沒
因為無意掉進或悄悄倒入洞裡的是哀是愁是悲是淚

某處不想被知道的角落
有個小小的小小的……